全球財經全球通
全球財經全球通

“全倒戶”全鎮最多

时间:2025-05-05 01:40:32来源:

“全倒戶”全鎮最多,全倒户平遠縣鄒坊村無人傷亡,全镇災後重建有序進行_南方+_南方plus

6月23日下午,“6·16”洪水已過去一周,进行梅州市平遠縣仁居鎮鄒坊村大片煙葉田被淤泥覆蓋,全倒户露出截斷的全镇煙葉杆。

鄒坊村整村被低山環繞,最多灾后重建中部是平远平坦的連片良田,也被村民們稱為“壩”。县邹為讓出這整片良田,村民世代將房屋建在田邊山腳處,也正因此,洪水來臨後山體滑坡將房屋衝倒,這個村莊成為了仁居鎮“全倒戶”最多的地方。

6月16日,受強降水雲係影響,廣東梅州多地出現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暴漲的河水漫過穿壩而過的鄒坊河,衝上了路麵,村莊一片汪洋。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房屋一樓全被淹沒,17棟樓房轟然倒下,50多棟樓房成為危房。

洪水肆虐、山體滑坡、道路堵塞,村中的500多人在村幹部和救援人員的幫助下,發揮生存的韌性,展開了積極的應對。

平遠縣仁居鎮鄒坊村,攝於2022年10月。(受訪者供圖)

洪水肆虐過後的鄒坊村,攝於2024年6月23日。(鄭文意/攝)

轉移

16日上午,雨就開始下了起來。鄒坊村幹部接到強降雨通知後,馬上打電話通知靠山居住的村民盡快轉移到遠離山坡的其他村民家中。“當時誰也沒想到後來會有山體滑坡”,村幹部提起當天的村民轉移還心有餘悸。

雨越下越大,下午一點,洪水暴漲,水位高於成年人的膝蓋位置。駐村幹部和村幹部立即組織將村民轉移至村委會,斷斷續續的信號使得電話撥通變得困難,幹部們立即決定挨家挨戶通知。

村民韋華記得很清楚,16日上午洪水還沒到來她就接到了預警通知,開始收拾貴重物品。下午四點半她聽到幹部的聲音,緊接著聽到村民互相呼喚告知轉移信息,來不及多想,她抱上女兒迅速離家。韋華居住的管圍自然村並不偏遠,平時步行到村委隻需半小時,但路上處處塌方,她不得不繞行,原本熟悉的路花了一個半小時才走完。

“6·16”洪水造成鄒坊村17棟房屋倒塌,50多棟房屋成為危房。(受訪者供圖)

並非所有村民一開始都配合轉移。六七十歲的謝先梅夫妻二人始終不相信洪水會蔓延至自己家,無論左鄰右舍如何勸告依舊不肯離開。下午五點半,得知此事的村幹部顏雲鳳焦急不已,淌過水往謝先梅家跑去,“當時房子左邊已經開始塌了,我帶著兩位老人從右邊爬下來,剛走出來兩分鍾,整棟房子就在我們身後坍塌了。”

大部分村民都在16日當天被轉移到村委,但地處鄒坊村最深處的山坑自然村情況最嚴峻,出村道路不通,村民被滯留在村兩個晚上。

洪水沒過山坑村的王芹香家一樓時,是16日下午5時18分。王芹香一家互相攙扶著跑出不遠,身後三層的樓房就被屋後倒下的大樹和房屋壓垮。出入山坑村唯一的路被山體滑坡截斷,被困住的32人躲在了離山較遠的一處房屋內。32人一夜無眠,因信號中斷無法聯係到被困村民的村幹部們同樣徹夜未眠。

17日早上雨一停,村幹部立即配合調度救援。“最重要的是把進村道路清出來,鏟車從早上就開始不停清淤,最大的問題就是剛下完雨地很滑,鏟車隻能慢慢開。”一名參與救援的村幹部說道。從17日早上8時到18日中午,救援隊終於將道路挖通,成功解救被困村民。

至此,鄒坊村全部危險地帶村民完成轉移,全村無一人傷亡。

安置

暴雨過後一周,23日傍晚,積雲仍在鄒坊村上方盤踞,村道兩側被堆成一個個小土坡的淤泥還未幹,裏麵混著帶著綠葉的樹枝和灌木,倒下的樹木根部朝天翻起。一切都彰示著洪水曾強勢闖入過這個村莊。

村道一側,鄒坊村臨時安置點如期迎來了飯點,安置點中間空地一側的乒乓球桌上,放上了一盆盆家常菜,村民圍站在桌邊吃飯,沒過多久便又散去。飯後閑談間,他們講著各家的受災情況,互相商量著倒下或成為危房的房子要如何處理。

16日洪災發生後,村委會的兩層小樓就成了村民的臨時安置點,至今仍住了100多位村民和工作人員,這裏也是全鎮安置人口最多的安置點。洪災無法截斷的生活,在這裏重新展開。

16日當天,廣圍、天寶兩個自然村全部村民,以及其它自然村部分村民共104人就被轉移安置到村委會。最開始安置點隻有部分幹糧,村民隻能睡在沙發和地板上,到後麵幾天,他們清出了33個房間,18日道路通車後,折疊床等物資也陸續到達,19日村裏的水、電、網都基本恢複。目前,除少數大房間需要拚住外,其餘小房間基本可以實現一戶一間,村民在這裏可以吃上熱飯,洗上熱水澡。

楊君霞在安置點見到媽媽和女兒時,已經兩三天沒睡著,看到家人的那一刻,她緊繃著的神經終於放鬆。先前擔心家人安危,楊君霞急忙辭掉在成都的工作,在20日晚才匆匆趕回村裏。回想當時,她忍不住後怕:“家裏的房子已經完全倒塌,很擔心年長的爸媽和年幼的女兒如何安置,看到安置點環境這麽好才終於放心。”

目前為安置點提供餐食的是南雄市應急救援協會,21日上午,馳援泗水鎮工作結束後,了解到鄒坊村安置點村民數量多、支援需求大,南雄市應急救援協會負責人聶曉罡和幾位隊友一同來到了村裏。抵達時,村裏水、電、網、路均已通,人員也已成功轉移,他們將精力集中在為村民提供餐食上。

在愛心企業和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提供的資金支持下,他們摸查登記村民用餐需求、口味喜好,采買食物,組織人員做飯,當天下午,就讓村民吃上了他們供的餐。現在,鄒坊村安置點每天可給200多人提供三餐的餐食,由縣食品衛生相關工作人員進行食品安全跟蹤,確保安置點用餐安全。“不過社會組織的資金有限,我們隻能提供7天的支持。”聶曉罡說道。

村民在臨時安置點吃晚飯。(鄭文意/攝)

複產

對於張春英而言,洪水退去的這一周,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從安置點騎10分鍾摩托車回烤煙房查看她的300斤煙葉。

“本來以為隻是最近雨水多,今年煙葉可能減產,沒想到這場雨會下這麽大。”在張春英的記憶裏,鄒坊村從未發過大水。

23日上午,天氣難得放晴,張春英又到廣圍自然村自家的地裏查看。田地還是老樣子,淤泥鋪了一地,樹枝、石塊在地裏拱起土堆,低窪處是下不去的積水。張春英知道,沒有積水的地麵看似幹了,但一腳踩過地塊便會下陷,“像攥不幹的抹布”。

鄒坊村有全鎮規模最大的煙葉種植區,也是全縣最大的連片種植水稻基地,當地的村民收入主要來自煙葉種植。這次洪災,不少農戶種植的煙葉被水泡或被洪水衝倒,受損嚴重。據村幹部介紹,鄒坊村耕地麵積2059畝,部分梯田被洪水推平,近河的農田受災也較為嚴重,380畝農田嚴重受損。

這場洪災裏,張春英算村民中的“幸運兒”,她種了10畝煙葉,其中8畝已經收割完畢,一間烤煙房每次能烤出150斤煙,在16日前張春英已經烤出1900多斤煙葉,正計劃著18日將煙葉拉去賣。22日,張春英將煙葉拉到鎮上賣出8萬多元。“不考慮減產,光看沒來得及收割的煙葉,我今年也損失了六千多塊。”張春英一筆一筆地算賬,“我還種了4畝仙人草,一點都沒收上來,現在全淹掉了,至少損失一萬塊。”這已經算村裏虧得少的。

並非人人都有張春英的運氣。

50歲的謝桂英和家人一起種了十多年的煙葉,今年種的11畝,農曆四月的時候才采收了一半,有兩千多斤,煙葉烤完後放在了烤煙房裏。洪水來臨,本來在屋裏整理煙葉的謝桂英聽到屋後有響聲,立即跑出門去看,隻見屋後鄰居的房倒在了她的屋子後側的牆上,把她的兩個烤煙房也推倒了。“這麽漂亮的煙都給推走了。這麽漂亮的煙。”她低聲重複道。

地裏的那一半煙葉也沒有幸免於難。原本,謝桂英打算16日把煙葉采收回來,未曾想,大雨把她的計劃衝得粉碎。洪水把樹枝、土方、瓦礫全都衝到了田裏,她的五六畝煙葉和三畝多仙人草全部絕收。

村民正在整理被洪水泡過的煙葉。(受訪者供圖)

留給“謝桂英們”歎息的氣口並不長,時下是晚稻播種的季節,不少村民又開始搶種起了水稻。

謝桂英和丈夫、公公一起,連日在地裏清理田上的雜物,用簸箕一點一點把它們清到路旁,又買來了20多斤種子,種下了六七畝地。她說,等到國慶的時候,稻子便能成熟,等賣出去,便可以略微填補種煙葉的虧損。


【記者】鄧寶盈 鄭文意

【來源】南方農村報

編輯 肖婉琦

更多内容请点击【知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