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全球通
全球財經全球通

广变在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

时间:2025-05-08 06:22:13来源:

讓農技推廣變成一項有意義、让农有奔頭的技推事業!_南方+_南方plus

“奮進百千萬 農技鄉村行”。12月11日,广变在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成项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辦的有意义有业廣東省2024年度農技推廣工作會議暨“百千萬工程”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鄉村行年度總結活動在廣州舉行。來自全省的让农200多位市級推廣機構負責人、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技推農村鄉土專家、广变“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成项縣級農技推廣服務驛站代表參會。有意义有业

作為廣東機構改革後農業技術推廣係統召開的首場全省性年度活動,本次活動旨在全麵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加力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推動廣東農業技術推廣體係改革與建設,深入實施農業科技特派員助力“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行動,打造農技推廣服務支撐農業強省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廣東模式。

補齊農業發展短板

建強農技推廣體係

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而基層農技推廣體係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指出,農業科技特派員和農村鄉土專家是廣東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廣東農業技術推廣體係建設的關鍵一環,同時也是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的重要紐帶。他們長期工作在田頭一線,在全省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廣東也將持續優化政策環境、強化製度保障、加大經費支持,提供持續的培訓機會,致力於讓農技推廣變成一項有意義、有奔頭的事業。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魏啟文表示,廣東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守正創新、久久為功,構建省市上下聯動推廣體係,並借助數字化手段,打通農技推廣快速通道,做法獲得了全國農業推廣部門的肯定和認可。

近年來,為補齊農業發展中的短板,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落地。廣東圍繞“助力守牢糧食安全底線、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鄉村人才培育”三大任務,不斷深化“百千萬工程”農業技術推廣體係建設,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打造”田頭滴滴”農技需求精準對接平台,探索出了一條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科學路徑,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交出滿意答卷。

其中,在落實“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方麵,廣東持續擦亮種業博覽會、水產種業博覽會、養豬產業大會(廣州)三塊“金字招牌”,加快信息化手段普及應用,打響“廣東農技大講堂”“粵農技”“農友圈”大品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牢牢穩定在1200萬噸以上,蔬菜水果及特色經濟作物穩中向好;推動實現水稻等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高達98%以上,主推技術到位率98.5%;推動實現水產養殖總產量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一。

近期,廣東將近年來在農業技術推廣體係建設中取得的經驗進行全麵梳理總結,形成了《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並在會上發布。

《白皮書》係統梳理和總結廣東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係建設時代背景、創新路徑、服務成效和經驗啟示,提出在全麵推進“百千萬工程”中以農業科技特派員為引領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肩負的新任務、新使命。

“農業技術推廣體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要久久為功。”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林綠對2024年全省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行全麵總結,並指出,要進一步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加強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不斷推動技術下沉、人才下鄉,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以新擔當,新作為,奮力開創全省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新局麵。

壯大鄉村人才隊伍

創新農技推廣模式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農村鄉土專家的認定,是廣東加快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係建設,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能,突破農業技術推廣“最後一公裏”的瓶頸,進一步激發社會力量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一項重要工作。

今年4月初,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萬名鄉土專家服務‘百千萬工程’優秀案例征集活動”。最終評選出20位典型案例和100位優秀案例。

現場,為第二批評出的10位典型案例和50位優秀案例獲獎代表舉行了頒獎儀式。

近年來,廣東不斷加強鄉村本土人才的培育和挖掘,著力實施農技服務鄉村行,帶動全省基層社會化技術人才積極參與農技推廣工作。打破行業、地域、身份限製。

目前,全省入庫農技服務人才庫超2萬名,其中,農業科技特派員3200餘人,農村鄉土專家超1.1萬人。

隨著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廣東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遍地開花”。

據統計,自2022年以來,全省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針對產業發展技術需求,累計開展專題活動超1150場次,專業人員參加超57000人次,開展指導服務農戶超30萬人次,技術指導服務超236萬畝。

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借助“農友圈”“粵農技”等平台,創新服務模式,開展數字+田頭課、農技大講堂等。線上線下齊發力,讓農業技術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做得到。

通過粵農技小程序、視頻號、抖音號等新媒體平台累計發布729個短視頻,觀看人次1560萬;通過“農友圈”平台,累計開展技術需求解決和農技推廣服務登記3.14萬次,服務裏程達44萬公裏,服務7.19萬人次,需求問題解決2.3萬項(個)。

今年11月,“農友圈”獲評全國種植業技術推廣典型案例。

廣東構建了“農業科技特派員精準對接鄉村需求、輕騎兵和鄉土專家組團服務”的“1+N”聯動服務模式。雲安農技服務模式、肇慶“產技銷”一體化模式等一批適宜當地的農技推廣模式不斷湧現,精準助力服務“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和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服務鄉村振興大局。

數字化賦能,在全省範圍內掀起了比學趕幫超的氛圍。現場,為“農友圈”年度優秀單位及個人進行頒獎。

科研與推廣相聯合

服務鄉村特色產業

歲末年初,當前已進入今年“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的攻堅期,明年是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的重要節點。作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實踐者和推動者,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肩負著新的曆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我們要借著‘百千萬工程’的東風,不斷加強全省農業技術推廣體係建設。”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強調,應用推廣是科研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把推廣跟科研緊密聯合,同時要建立農技推廣體係的大數據平台,加強省市聯動,深化政產學研用協同聯動 。

農業是一個很龐大的命題,農業技術科研攻關要做到有的放矢。

近年來,廣東立足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圍繞延鏈條、補短板,不斷開展針對性的科研攻關及技術服務。

今年7月,廣東以“攻關深藍種業,建設粵海糧倉”為主題,啟動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適養品種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組織來自全國的63個科研團隊具體實施,重點攻關現代化海洋牧場28個適養品種,為加強種業攻關,推動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在潮州,獅頭鵝繁殖性能低下、品種解析不足等種源問題是整個產業的卡脖子問題。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獅頭鵝”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小分隊,在充分了解當地需求的情況下,聯合當地農技推廣機構、企業、科研院所等,以育種攻關為核心,在當地開展農技推廣服務,並進行疫病防控、鹵鵝標準製定、品牌建設等技術培訓,注重解決農技推廣“最後一公裏”和農產品上行“最先一公裏”問題。

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長期駐紮產區,實現了科技助農零距離、技術指導零時差。

活動期間,還邀請了來自汕尾、東莞、雲浮、江門、梅州等地的農技推廣部門代表、鄉土專家代表等,分別圍繞“加強農技服務,助力‘百千萬工程’”“構建協同高效農技推廣體係,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以農技推廣驛站為樞紐,凝聚農技服務‘大合力’農技推廣服務工作”“發揮鄉土專家社會化力量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等展開交流分享。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相關工作人員,對“百千萬工程”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有關政策內容進行解讀,並介紹了相關工作。

撰文:任亞航

攝影:謝進揚

來源: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任亞航

更多内容请点击【休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