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全球通
全球財經全球通

才能得到好的农业收獲

时间:2025-05-05 06:50:17来源:

3.2以自然條件為核心的中国循環模式

我國古代傳統農業生產活動中需要考慮很多因素,而天時、古代地利、循环人和是农业最主要因素。《管子·牧民》就提出了“不務天時則財不生,模式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特征這裏的中国天時、地利都需要人“務”,古代這就要求農民在耕作勞動時必須掌握相關的循环自然規律,才能得到好的农业收獲。從現代生態學的模式理論上來說,因地製宜和因時製宜都是特征通過給予農業生產最合適的外部環境,盡可能使農田生態係統的中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效率保持較高的水平。

因時製宜主要是古代農業生產要講究農時,即耕作時序。循环春秋戰國時期的《荀子·王製》中就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的記載,這種思想流傳至今仍是農民生產活動的準則。清代農學著作《知本提綱》提出,耕作應先後有序,不可違背自然規律。“秋耕宜早,早則能將陽氣掩入地下,又可避霜;春耕宜遲,遲可將青草掩入地內,使地理愈狀。”此外,根據土質不同和作物種類不同,也應通情達變,靈活應變,比如薄田宜早耕,良田可晚耕,稻田宜春耕,麥田需夏耕。公元前104年,鄧平總結先秦各種思想,製定了《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規定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要求。同時我國古代先民們對“天時”思想的另外一個重要表現形式體現在林業生產方麵,儒學經典《春秋》中就有“四時之禁”和“斧斤以時入山林”等觀點,並在秦國的律法《田律》中正式采納實施,此後在曆朝曆代都存在類似的法律規定。

因地製宜,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水處者漁,山處者木,穀出者牧,陸處者農”,使得農、林、牧、漁各業相互依存,協調發展。我國國土幅員遼闊,地形多種多樣,地勢千差萬別。《管子·地員》有雲:“凡土之道,各有穀造,或高或下,各有草物”,說明人類農業生產活動需要依據不同的地勢和土壤,種植不同的作物。元代農學家就作物對我國的糧食生產格局做出了準確的總結:“東宜麥,南宜稻,西宜黍,北宜菽,中宜禾”,雖然隨著社會發展,人民對糧食需求也不斷變化,逐步形成了“南稻北麥”的格局,但總體上來說古人的種植原則在現今農業生產上也大體是適用的。我國很早就開始重視因地製宜,因土而種的原則,在西周時就設立了專門的官員“草人”,把全國土地分為山林、川澤、丘陵、墳衍(河邊平原)、邍隰(原野)等五種,並提出:山林適宜種植“皂物”(柞栗之類可供染色用的植物),川澤適宜種植“膏物”(蓮芡之類結子多的植物),丘陵適宜種植“核物”(李梅之類有果核的植物),墳衍適宜種植“莢物”(豆類等有莢角的植物),邍隰適宜種植“叢物”(禾穀之類叢生的植物)。

此外,古代先民在發現自然區域地理地勢、土壤養分、水力資源等方麵的客觀規律後,通過長期的實踐經驗,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總結出一係列改造自然,創造有利條件更充分的利用自然的方法。例如在北方幹旱區域,實行深耕細作,保水抗旱,種區田;在西北甘肅地區,為適應當地天氣寒冷,土壤幹燥,多風少雨的特點,為減少水分蒸發,易於保墒,在田裏鋪設砂石,種砂田;南方江南水鄉,江河沼澤眾多,人民飯稻羹魚,人們用木樁作架,挑選菰根等水草與泥土攙和,攤鋪在架上,培育稻穀,種葑田,魚米之鄉的太湖地區,尤其盛行養魚,人們往往以漁池多少論貧富,同時出現了稻田養魚等生產模式;而在雲貴山嶺地區,丘陵眾多,人們便築壩保水,種梯田。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綠色科技》2019年10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環境染色蒸發

更多内容请点击【娛樂】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