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打通龍江大地冰雪初融,科技備耕春耕的春耕熱潮悄然湧動。4月3日,最后在黑龍江省農學會組織的公里“科技賦能備春耕”研討會上,一場關於現代農業的打通“頭腦風暴”激烈展開。
研討會上,科技黑龍江省農學會理事長韓貴清開場便呼籲道:“今年春耕生產有什麽問題?春耕企業和農民代表可以暢所欲言,也請大家給支點好招、最后高招。公里”在這場研討會上,打通來自高校、科技科研院所的春耕農業專家與農企、農民代表圍坐在一起,最后以問題為導向,公里就農業大省的備春耕急難愁盼展開討論。
“現在都說水肥一體化能提高產量,但是很多農民對此都是一頭霧水。”巴彥縣劉輝合作社負責人劉輝道出了許多農民的心聲。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新技術落地的迫切需求。
黑龍江省農科院副院長焦少傑深有共鳴:“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農民都在觀望,麵對琳琅滿目的新品種,不知道該種啥。”2024年,黑龍江省農科院開展的科技增糧行動成效顯著,凡是效果好的案例,都做到了“三到位”——工作方案到位、技術措施到位、專家指導到位。“今年我們備春耕更是要強科技,依靠科技大麵積提升糧食單產。”焦少傑的提議,為農業科技推廣指明了方向。
韓貴清表示,依靠科技備春耕是保障糧食穩產增收的關鍵所在。為實現“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應動員科技人員真正深入生產一線,麵對麵指導春耕生產。
如何將農業科技成果落實到“最後一公裏”?黑龍江省植保站站長宋顯東給出了答案:麵對上百種病蟲害的農藥選擇難題,植保站創新推出多套集成式“傻瓜”技術,讓複雜的植保措施變得簡單易懂。在黑龍江,植保站每年通過300餘期培訓,培育了1萬名村級植保員。他們紮根生產一線,將技術直接傳遞給農民。更令人振奮的是,植保站開發的掌上植保App,已讓45萬農民足不出戶就能夠掌握病蟲害發生信息和防治的新方法。
在科技賦能春耕的浪潮中,政策引導和服務保障同樣不可或缺。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黨委副書記解保勝介紹,該院所有科研人員都深入農場一線,從思想、物質和技術3個層麵指導農民備春耕。“很多農民通過上一年的數據決策今年種啥,常常出現失誤。”解保勝說,“科研人員要引導農民樹立穩定種植理念,科研院所要收集多種作物連續十年的種植數據,提供給農民分析。”他強調,農業生產標準化是提升產量的基礎,而科研院所需要將這一標準製定出來,並推廣到田間地頭。
黑龍江省科技廳的科技特派員製度,為春耕備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907名省級科技特派員覆蓋了黑龍江所有縣和農業大區。特別是針對各縣特色派出的10個科技特派團,如樺南縣紫蘇、安達玉米、賓縣肉牛等,更是將科技服務送到了農民家門口。“下一步,我們還計劃通過農機和農藝相結合,良種和良田相結合,加大對科技特派團的督導力度,指導他們發揮更大作用。”黑龍江省科技廳科技二處處長楊雪表示。
在科技示範方麵,黑龍江同樣給予大力支持。“為推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省級農業專家上報轉化需求,省裏可對技術給予轉化支持。”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科技處處長樊麗娜介紹,“在示範基地,我們要求省級基地每年舉行科技觀摩活動不少於3次,帶動農戶不少於20戶。”該省86個國家級科技試驗示範基地和140個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
這場關於科技春耕的研討會,不僅是一場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行動的動員。韓貴清感慨道:“科學家不能在黑板上種莊稼!”當科學家們走出實驗室,當農民們拿起手機學習新技術,當政策製定者搭建起科技服務的橋梁,科技賦能春耕畫卷,正在黑土地上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