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問題是到护重大民生問題,也是工让每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我國正快速邁入老齡化社會,养老養老照護人才隊伍建設滯後一直備受詬病。机器全國政協委員、人干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究員張雲泉認為,到护養老服務須堅持科技支撐,工让特別是养老養老機器人的研發應用。助潔、机器助行、人干助餐等老年人最迫切需求,到护其實正是工让養老機器人所擅長的工作。
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起源於科研實驗室,养老關鍵技術積累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机器此後近30年間,人干經曆了產品探索、功能完善、AI賦能等多個發展階段,養老機器人逐步走向成熟。張雲泉認為,我國已具備發展養老機器人的條件和基礎。
眼下麵臨的問題在於,康複類養老機器人發展迅速,而家庭和社區養老被忽視。目前養老機器人一般分為護理型、康複型和陪伴型三大類,其中護理一般針對失能老人,康複主要針對半失能老人,陪伴主要針對情感交流。護理和康複機器人一般歸屬醫療設備,在國家大力推進康複醫療建設,縣級以上單位均需設置康複醫院的政策環境下,發展迅速。
然而,我國養老是“9073”的格局,即約90%老年人在居家養老,7%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入住機構養老,因此家庭和社區養老機器人的需求更加迫切。
但養老機器人涉及的多項核心關鍵技術需進一步突破。張雲泉說,養老對服務精細化和個性化、產品安全性和便捷性要求高,導致機器人研發投入較高,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價格並享受服務,反過來導致技術研發難以深入。同時,養老機器人是複雜技術綜合體,其自身實現“感知-決策-執行-反饋”的自閉環還需要技術突破,尤其是需要廣覆蓋的數據、充足的算力,以及AI+人工協作的智能算法。
對此他建議,將發展養老機器人納入“十五五”戰略規劃,重點推動社區和家庭養老機器人發展行動計劃,爭取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養老機器人產業集群和科技創新中心。麵向社區和家庭養老機器人出台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充分發揮招商引資模式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同時,他認為應布局養老機器人技術攻關項目,特別是突破在智能化和可靠性方麵的技術能力。由科技部牽頭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在算法層麵,聚焦大模型支持的人機交互技術,重點是針對老年群體的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基於AI心理學的情感識別能力,同時逐步確保倫理和隱私安全;在硬件層麵,加大力度聚焦具身智能“存算一體”芯片、高性能末端執行器、新型傳感器、機器人操作係統等研發方向;支持養老機器人整機產品納入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目錄,按規定享受首台(套)支持政策,鼓勵整機快速突破。
此外,打造“產學研用”創新共同體也非常重要,他認為應大力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圍繞戰略和區域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需求,形成高品質的科創空間、配套設施和服務環境;鼓勵構建“科技專員-技術經紀人”逐級培育體係;發揮財政資金政策引導作用,鼓勵共建聚焦家庭/社區養老機器人的具身智能重點實驗室,並將創新成果優先在試點城市產業化。